6月16日,在综合楼1503圆满召开本学期最后一期大家经典读书会,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政治经济学专业16级硕士研究生梁雪作为主持人主持本场读书会,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副院长龚晓莺教授致辞,由优秀青年教师李春敏副教授带领青年学子共同研读《共产党宣言》,参与本次读书会的同学不仅覆盖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三个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并吸引了其他学院同学的积极参与。
李春敏副教授表示,《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常读常新的经典文本,不同的阅读主体对它的不同解读开辟了对这一文本进行理论阐释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在大卫•哈维的探讨中,《宣言》关涉资本的空间拓展问题,哈维敏锐地捕捉到了《宣言》中所呈现的“资本积累的地理学”,并认为资本的空间策略及空间修复等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在此基础上,哈维从空间维度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新的阐释,这也恰恰是我们现在仍需重拾经典的原因所在。
第一个发言的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16级硕士周敏。她以梳理文本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了《宣言》的基本概况,起到了很好的现场热身与情景代入效果。周敏同学开篇为大家介绍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历史地位以及在欧洲与中国的影响力,其次,她以梗概式的宏观描述为大家展开《宣言》每个章节的内容,呼吁大家从《宣言》中汲取理论的养料。
李春敏老师表示周敏同学聚焦文本展开讨论,这很好,她特别指出《宣言》1872德文序言的出彩之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并不纠结“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的问题,“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原则加以呈现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如实地反映现实”的基本立场,“现实”是恒常变化的,作为对“现实”进行“复写、摄影和反映”的意识系统也非僵化、固步自封的,学界诸多学者引用和阐发过这段话,并不因为其来自序言而折损它的光彩,然而,使思想如流水般能动地反映现实决非易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16级硕士生徐叹的发言围绕《宣言》对共产主义本质的界定,串联起包括《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在内经典原著的相关论述,并追问:应以一些具体特征着手来理解共产主义?还是该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来理解共产主义?
李春敏老师指出徐叹同学的关键词:共产主义、私有财产、人的异化及自我扬弃,指出徐叹同学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引用是很到位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人与人的本质是割裂的,“异化”范畴来源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马克思视野中的“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人的能动性在这种异己活动中丧失了,异化的扬弃意味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路的开辟。李春敏老师表示,思想体系的建构不是空穴来风,它得之于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长期的学术训练和艰深思考,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我们的专业素养来源于对经典文体的反复研读,并能将其内化为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范式,一个心中有方法和范式的人,更能理性地审视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能真诚地面对某一学说并获取理论自信的汩汩源泉。李老师指出,马克思不可能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到达今日之境地,以此作类比来回应徐叹的问题,她强调未来的事情应交给未来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探讨主要立足于这一理想社会形态的总体特征,而避免作具体详尽的细节描绘。马克思不是以情感主义和道德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历史的,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生产力始终是主导力量,但马克思同时强调,生产力所创造的物的丰富性应当回归于人本身,资本主义文明的有限性恰恰在于“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的矛盾。
第三位发言的同学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16级硕士孙梦雅,她首先分享了她对共产主义的“幽灵”的理解,针对“至今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论断她提出疑问:将共产主义之前一切社会形态都归结为阶级斗争的历史是否妥当?孙梦雅指出,对资产阶级的评价马克思是很辩证的,马克思承认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阴霾曾经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这个意义上,阶级斗争不应被滥用。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李春敏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以时代口吻叙事的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对有些人关于马克思只是低俗阶级论者的质疑,伊格尔顿指出,“阶级之于马克思犹于德行之于亚里士多德”,“阶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的阶级范畴并不神秘,它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生产力发展的特定水平所决定和制约的、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地位不同造就了你是资本家、融资者、小商人,还是雇佣劳动力、产业工人,造就了你同生产资料的特定关系模式以及你所能支配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及多寡,造就了不同人迥然不同的生存境遇。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没有过时,而且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广泛渗透于时下诸多问题的探讨中,如:阶层流动、阶层固化,包括全球化理论,全球化似乎给了我们一种全民狂欢的假象,但全球化本身是地缘政治的产物,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强势话语和弱势话语的对峙,全球化进程的阶级意蕴是当今我们理解全球化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最后一位发言人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15级硕士研究生王茜。王茜同学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题分享了对《宣言》的理解,她批判那种从劳动中汲取快乐有悖于人的自然欲望,确切地说,是从利己主义和人性自私的视角来消解共产主义的可能性的观点,直指“共产党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李老师从广义的乌托邦视角来理解共产主义,指出人类是不能没有乌托邦的,乌托邦之光亦是人类的理性之光,她以自己的一篇论文《乌托邦与“希望的空间”》为例,从空间乌托邦的角度分享了她对共产主义这一理想社会形态的理解,李老师指出: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不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共产主义始终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是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劳动成为人的第一精神需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真正和谐的实现,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足够照亮我们的现实世界。
本学期最后一次大家经典读书会在具有标志划时代意义的《共产党宣言》分享与解读中落幕,更多深刻感悟分享,我们约定秋季,不见不散。